返回上一页

科洛资讯中心

取消

首页 > 资讯频道 > 防水技术

科洛永凝液DPS防水剂施工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

科洛防水 2025-07-30 03:49

在建筑防水工程中,科洛永凝液DPS防水剂凭借其独特的渗透结晶技术,成为混凝土结构防水的优选材料。其通过与混凝土中的游离碱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稳定的枝蔓状晶体胶质,有效堵塞内部毛细孔隙和微裂缝,形成持久防水屏障。然而,防水效果不仅取决于材料性能,更依赖于施工后的严格检查与验收。本文将从表面质量、渗透深度、结晶形成、环境适应性及长期稳定性五个维度,系统阐述科洛永凝液DPS防水剂施工后的关键检查项目。

科洛永凝液DPS防水剂施工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

一、表面质量检查:平整度与完整性的双重保障

施工后的混凝土表面应达到平整、密实、无缺陷的标准,这是防水层发挥效能的基础。检查时需重点关注以下细节:


无气泡与剥落:气泡的产生可能源于基层处理不当或喷涂不均匀,导致防水剂未能充分渗透;剥落则多因基层强度不足或养护不到位。例如,某地下车库项目因未清理基层浮浆,导致局部防水层剥落,最终通过凿除松散层并重新喷涂修复。

无裂缝与孔洞:细微裂缝可能因混凝土收缩或施工振动产生,需用放大镜或强光手电辅助检查。对于宽度超过0.3mm的裂缝,需按规范凿出V型槽,喷涂DPS后用速凝水泥修补,并二次喷涂确保密封。

均匀性验证:通过目视或触摸检查涂层厚度是否一致。若采用喷涂工艺,需确保喷枪移动速度均匀;滚涂时则需控制滚筒压力,避免局部过厚或过薄。

二、渗透深度检测:量化防水层的“隐形护盾”

DPS的防水效果依赖于其渗透结晶能力,渗透深度是核心指标。根据《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》标准,DPS在C25混凝土中的渗透深度应≥30mm。检测方法包括:


现场取芯法:在结构关键部位钻取直径50mm的芯样,通过显微镜观察晶体分布。某桥梁工程检测显示,DPS渗透深度达35mm,晶体密集覆盖毛细孔隙,有效阻断水分渗透。

红外热成像法:利用防水层与混凝土导热系数差异,通过热成像仪检测渗透区域。此方法非破坏性,适用于大面积快速筛查。

水分吸收试验:在涂层表面滴水,观察渗透速度。未处理混凝土表面水滴迅速扩散,而DPS处理后水滴呈珠状停留,渗透时间延长3倍以上。

三、结晶形成评估:化学反应的“可视化验证”

DPS与混凝土反应生成白色晶体胶质,其分布密度直接影响防水性能。检查要点包括:


晶体覆盖率:在基层表面随机选取10个1cm²区域,用显微镜观察晶体覆盖率。优质工程晶体覆盖率应≥90%,形成连续防水膜。

晶体形态:正常晶体呈枝蔓状或针状,若出现颗粒状或絮状结晶,可能因材料配比不当或环境温度异常导致反应不充分。

析出物清理:施工后24小时内,表面可能析出少量白色结晶物,需用清水冲洗干净。若析出物过多,可能因喷涂过量或基层含水率过高,需调整施工参数。

四、环境适应性测试:模拟极端条件的“压力实验”

防水层需经受温度、湿度、化学腐蚀等多重考验,环境适应性测试是验收关键环节:


耐候性测试:在施工现场暴露样板,模拟紫外线照射、冻融循环等环境。经100次冻融循环后,样板表面无裂纹、剥落,吸水率≤5%,证明防水层耐久性达标。

耐化学腐蚀测试:针对污水池、化工厂等特殊环境,需检测防水层对酸、碱、盐的抵抗能力。将样板浸泡于5%盐酸溶液中168小时,表面无粉化、裂纹,质量损失率≤2%,符合耐腐蚀要求。

耐水压测试:对地下室、隧道等承压结构,需进行72小时闭水试验。水位下降≤2mm,且无渗漏点,方可判定合格。

五、长期稳定性监测:建立防水层的“健康档案”

防水工程需具备与结构同寿命的耐久性,长期稳定性监测包括:


定期回访制度:施工后1年、3年、5年分别进行回访检查,重点观察裂缝发展、涂层老化等情况。某住宅项目回访发现,DPS防水层在5年后仍保持完整,未出现渗漏复发。

维护保养指南:向业主提供《防水层维护手册》,明确禁止在防水层上钻孔、打钉等破坏性行为,并建议每2年进行一次表面检查与清洁。

应急处理预案:针对极端天气或意外损伤,制定快速修复方案。如局部渗漏可采用高压注浆修补,并二次喷涂DPS增强密封性。

结语:以科学检查筑牢防水防线

科洛永凝液DPS防水剂的施工检查,是材料性能与施工工艺的双重验证。通过系统化的表面质量、渗透深度、结晶形成、环境适应性及长期稳定性检查,可确保防水层达到“零渗漏”标准。对于施工单位而言,严格遵循检查流程不仅是质量承诺的体现,更是规避后期维修风险、提升品牌信誉的关键。未来,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,DPS防水工程的验收将更加精准高效,为建筑安全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