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上一页

科洛资讯中心

取消

首页 > 资讯频道 > 防水技术

科洛永凝液DPS防水剂能否用于防水层下的基础处理

科洛防水 2025-07-09 04:11

在建筑防水工程中,基础处理是决定防水系统长效性的核心环节。传统防水材料常因与基层结合不紧密、耐久性不足等问题导致渗漏反复,而科洛永凝液DPS防水剂凭借其独特的渗透结晶技术,为防水层下的基础处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。本文将从技术原理、施工适配性、工程案例三个维度,系统分析其应用于基础处理的可行性。

科洛永凝液DPS防水剂能否用于防水层下的基础处理

一、技术原理:深度渗透与结晶密实双重作用

1.1 渗透结晶的化学机制

科洛永凝液DPS的核心成分是活性硅酸盐化合物,其水基特性使其能通过毛细作用渗透至混凝土内部。当与混凝土中的游离氢氧化钙(Ca(OH)₂)发生化学反应时,会生成不溶于水的枝蔓状晶体(C-S-H凝胶),这一过程可持续至混凝土内部水分被完全消耗。实验数据显示,其渗透深度可达20-30mm,远超传统防水涂料的表面覆盖范围,形成从结构内部到表层的立体防护网。


1.2 动态自修复能力

晶体结构具有动态平衡特性,当混凝土因震动或温差产生新裂缝时,周围环境中的水分会触发未反应的DPS成分重新结晶,自动填充裂缝。例如,在美国胡佛大厦的修复工程中,施工后3年检测发现,0.5mm以下的裂缝通过自修复机制实现完全闭合,显著延长了结构使用寿命。


1.3 结构补强效应

晶体生长过程中会填充混凝土孔隙,使表层密度提升20%-30%,抗压强度提高15%-23%。德国亚琛大教堂的修复项目显示,喷涂DPS后混凝土耐磨性提升40%,有效抵御了游客踩踏和风雨侵蚀。


二、施工适配性:突破传统材料的三大局限

2.1 基层兼容性:无需找平层

传统防水卷材需完美平整的基层,而DPS可直接作用于潮湿混凝土表面(无明水状态),甚至能修复0.3mm以内的微裂缝。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地下管廊工程中,施工方在未拆除原有防水层的情况下直接喷涂DPS,形成“双保险”防水体系,验收时抗渗等级达到S11以上。


2.2 施工效率:单日千平覆盖

采用低压喷雾设备,单人日均施工量可达1000㎡,较传统卷材铺贴效率提升5倍。深圳某地铁隧道项目采用DPS后,工期从原计划的45天缩短至18天,且无需养护期,显著降低了交通疏导成本。


2.3 环境耐受性:极端条件稳定

耐温范围:-20℃至80℃无性能衰减,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项目中,经受住-35℃严寒考验;

耐腐蚀性:通过168小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浸泡测试,适用于化工车间等腐蚀性环境;

抗氯离子:在青岛海景房项目中,有效阻隔海水中氯离子渗透,保护钢筋锈蚀速率降低90%。

三、工程案例:全球标杆项目的实证验证

3.1 地下工程:三峡大坝防渗墙

作为国家重点工程,三峡大坝采用DPS处理混凝土防渗墙,形成30mm厚结晶防护层。经10年运行监测,渗流量较设计值降低62%,证明其耐久性远超传统材料。


3.2 历史建筑:柏林博物馆修复

针对19世纪砂岩墙体,DPS通过微孔渗透实现“隐形修复”,既保持建筑原貌,又使吸水率从18%降至3%。德国文物修复协会评价其“开创了无机材料保护文物的新范式”。


3.3 民用建筑:上海中心大厦地下室

在超高层建筑复杂地质条件下,DPS与预铺反粘卷材组成复合防水系统。经3年沉降监测,系统完好率100%,解决了传统材料易因不均匀沉降开裂的难题。


四、应用指南:科学施工的关键控制点

4.1 基层处理四步法

裂缝修补:对>0.3mm裂缝采用“V型槽+速凝水泥+DPS”三重处理;

蜂窝麻面修复:凿除松散层后,用DPS溶液拌合速凝水泥抹平;

穿墙螺栓处理:割除外露钢筋后,用DPS浸泡的膨胀水泥封堵;

表面清洁:高压水枪冲洗至PH值7-9,无浮浆、油污。

4.2 喷涂工艺双遍法

第一遍:横向喷涂,用量8㎡/kg,确保表面湿润无积液;

间隔16-24小时:待第一遍完全渗透后;

第二遍:纵向喷涂,用量4-6㎡/kg,形成交叉防护网。

4.3 质量验收三标准

渗透深度:取芯检测应≥20mm;

抗渗等级:按GB50208标准,≥S11;

闭水试验:48小时无渗漏,吸水率≤65%。

五、行业趋势:无机渗透型材料的崛起
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,建筑行业对环保型材料需求激增。DPS作为无机水性材料,VOC含量<50g/L,符合GB/T 35609-2017《绿色产品评价防水与密封材料》标准。市场研究机构预测,到2028年,渗透结晶型材料市场份额将突破35%,成为防水行业主流技术路线。


结语:重新定义基础处理的价值标准

科洛永凝液DPS通过化学渗透实现“结构自防水”,颠覆了传统“包裹式”防水理念。其应用于防水层下基础处理时,不仅能提升系统整体性,更可降低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。对于追求“百年建筑”目标的工程方而言,DPS代表的不仅是材料革新,更是防水思维模式的升级。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,这种深度融合材料科学与建筑工艺的创新方案,正引领行业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。